“千年茶乡”升级 年轻人的机会来了
“千年茶乡”升级 年轻人的机会来了
“千年茶乡”升级 年轻人的机会来了
大学生们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(huòdézhě)、安溪茶校茶叶专业组组长李菊花(右)的指导下,体验新式(xīnshì)茶饮的制作。
随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移开(yíkāi)大缸的盖子,满满一缸色泽(sèzé)乌黑的铁观音老茶映入眼帘,一阵陈香弥漫开来,让大学生胡宗伯陶醉其中:“真是(zhēnshì)一方水土产一方好茶啊。”
作为四川农业大学(nóngyèdàxué)茶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,胡宗伯此前从未见过陈香型铁观音。在近日举行(jǔxíng)的“山谷畅氧 乐享非遗”2025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——大学生走进安溪活动中,他亲眼看到(qīnyǎnkàndào)并品尝了(le)这款过去只在课本里看到过的茶。
此次来到福建省安溪县的(de),有来自(láizì)海内外25所高校的30名青年学子。在为期4天的活动中,他们走进茶园、访问茶企和茶校,探究(tànjiū)千年茶乡的“文旅提级”如何为年轻人的发展赋能。
“靠自己的骨头长肉(ròu)”
晒青、晾青、摇青、炒青、揉捻、初焙、复焙、包揉……在安溪铁观音(tiěguānyīn)集团,一组雕塑作品还原了安溪铁观音的制作过程。依次穿行在雕塑之间(zhījiān),大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(zhīgǎn)。
国家级(guójiājí)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(安溪竹藤编)传承人陈红萍带领(dàilǐng)大学生体验竹藤编。
细细品味陈(chén)香型铁观音并了解其制作工艺后,茶(chá)学专业出身(chūshēn)的胡宗伯注意到,跟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相比,作为乌龙茶的铁观音没有“渥堆”这一步骤。
一番交流下来,引导大学生(dàxuéshēng)们参观的安溪(ānxī)铁观音集团文旅经理林静静感到惊讶:原来年轻的大学生对传统的茶文化也有专业的理解。
但林(dànlín)静静的讲述,也让大学生(dàxuéshēng)看到了安溪铁观音背后鲜为人知的另一面。
“你们听说过这句话吗?”在一块展板前,林静静指着其中的一句(yījù)话问道,上面写着:“靠自己的骨头(gútou)长肉。”
很多人(rén)摇头。林静静说,这是安溪人信奉的一条理念。历史上,安溪一度是国定贫困县,改革开放以来,安溪人民通过(tōngguò)做大茶产业,在(zài)1997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,2024年列“全国综合(zōnghé)实力百强县市”第50位。
现在,每年从安溪售出的(de)各大品类茶叶近30万吨,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/10,位列县域交易量全国第一(dìyī),实现“买全茶、卖全茶”,被业界称为“百茶(bǎichá)贸易之都”。
林静静从小在茶园(cháyuán)里长大。在她(tā)儿时的记忆中,家人从茶山上把茶叶背回来,经过多重工序后制成精茶。采茶制茶季,每天最多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(xiǎoshí)。
“做茶就是跟天抢时间(shíjiān),采茶要在晴天采,滋味才好,采下来就要开始(kāishǐ)做,哪个(něigè)环节耽搁了都会影响茶的风味。”林静静说,从茶产业的发展能感受到安溪人的吃苦和拼搏精神。
茶产业赋予了包括(bāokuò)林静静在内的很多安溪年轻人发展的机会(jīhuì)。林静静家中很多人都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,她自己也在安溪的老牌茶企负责茶厂文旅(wénlǚ)与研学项目的开发推广。
“铁观音不仅(bùjǐn)滋养了这片土地,更助力安溪实现了从‘贫困县’到‘百强县’的历史性(lìshǐxìng)跨越。”她说。
“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汗水。”在(zài)茶园体验(tǐyàn)了采茶、制茶的过程后,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学生黄朝军感受(gǎnshòu)到了“一杯好茶的来之不易”,也对“靠自己的骨头长肉”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。
年轻人助力安溪(ānxī)建成“百茶都”
安溪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基于(jīyú)茶文化,安溪发展了“茶特色(tèsè)”的文旅产业。
位于福建安溪的(de)一家藤铁工艺品企业的展馆内,大学生们在(zài)观摩铁艺作品。
像茶不是茶,有啤酒(píjiǔ)味儿却不是啤酒——在安溪(ānxī)茶业职业技术学校(以下简称“安溪茶校”)品尝(pǐncháng)到一款名叫茶啤的饮品时,大学生们直呼“惊艳”。
这是建在安溪茶校的(de)安溪县新茶饮人才培育基地创制的一款新茶饮。这款饮品在保留啤酒麦芽香气和(hé)清爽口感的同时,融入(róngrù)了茶叶的清香和韵味,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味。
这项创新受到了来自(láizì)广东药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胡诗琪的喜爱。她(tā)说,将铁观音的茶汤加入水和果汁进行调味,更加符合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的口味,也能推动铁观音茶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。
从小喝铁观音长大的福建(fújiàn)医科大学(yīkēdàxué)学生潘泽邦感慨:“好看、好喝、新潮,这些都是安溪带给我的惊喜,让我看到(kàndào)了传统铁观音的更多可能。”
安溪县新茶饮人才培育基地正致力于打造集茶(jíchá)饮调配、培训教学、技能鉴定、产品研发、电商销售、创业孵化于一体(yītǐ)的综合性产业人才培育平台。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学习新式(xīnshì)茶饮相关技能。
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,该基地(jīdì)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余人次,绝大部分学员取得了专项职业能力证书,还有学员自主创业或走上头部新茶饮企业的(de)研发(yánfā)岗位。
“安溪茶校培养的学生及(jí)参加培训学员已经遍布全国茶行业各(gè)领域。”安溪茶校校长林云川说,学校专业设置覆盖茶叶种植、加工、营销及文化传播等(děng)领域,还开设电子商务、电子技术应用等课程(kèchéng),构建“传统技艺+现代技术”双轨并重的育人体系。
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,从“一片叶”到(dào)“百茶(bǎichá)都(dōu)”,安溪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,市场不断拓展。作为老牌茶企的一名员工,林静静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安溪铁观音和它背后(bèihòu)的故事,把安溪茶文化推广出去。
安溪(ānxī)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蔡雅娟说,安溪将(jiāng)围绕打造“全国(quánguó)最具吸引力的茶文旅胜地”目标,抓好品牌塑造、项目建设、产品开发、服务提升、人才支撑五大任务,做(zuò)大做优做特茶乡文旅,真正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安溪的支柱产业、民生产业、幸福产业。
“三铁三世遗”背后的(de)青春力量
随着“文旅提级(tíjí)”专项行动的实施,安溪“三铁(sāntiě)三世遗”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深的挖掘。一代(yídài)又一代年轻人在“三铁三世遗”的传承发扬中贡献了青春力量。
安溪铁观音集团厂史(chǎngshǐ)馆内,大学生们端详(duānxiáng)一罐1968年生产的铁观音藏品。本文图片均由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王鑫昕拍摄
“三铁”是指铁观音(tiěguānyīn)、藤铁、冶铁,“三世遗”是指“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(cháwénhuà)系统”、铁观音制作技艺、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。
这个独特(dútè)的资源组合,正成为安溪文旅的闪亮(shǎnliàng)名片。安溪县提出,继续做强“铁观音茶文化”这一世界级名片,同时全力激活(jīhuó)“冶铁遗址”和“藤铁工艺”两大潜力(qiánlì)资源,形成“三铁三世遗”的独特文旅核心IP集群。
大学生们注意(zhùyì)到,“三铁三世遗”中的每一项,都在尝试着“新路子(xīnlùzi)”。
柔韧的藤,坚硬的铁,在安溪匠人的手中,碰撞出灿烂(cànlàn)的藤铁文化。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(niándài),安溪人陈清河创制的竹编热水瓶壳,为(wèi)安溪竹藤编打开了产业化的窗口。1991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(广交会(guǎngjiāohuì))上,在竹藤编基础上创新的藤铁产品一经亮相便迅速俘获国际(guójì)市场。
此后,藤铁艺术不断融合铁、木、陶瓷、树脂等多元材料,产业规模日益壮大。安溪县也因此荣膺(róngyīng)“中国藤铁工艺之乡”与“世界藤铁工艺之都(dōu)”的美誉,安溪竹藤编技艺亦于2014年入选(rùxuǎn)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项目名录。
陈(chén)清河的女儿陈红萍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。为了让这项“指尖上的魔幻艺术”焕发新生,陈红萍积极拥抱(yōngbào)网络直播,将竹藤编技艺的精妙实时(shíshí)展现给大众。她精心打造文创产品,巧妙地拉近了传统技艺与当代(dāngdài)生活的距离。
冶铁文化是安溪另一抹厚重的历史印记。为进一步活化藤铁工艺与(yǔ)冶铁文化,安溪县邀请当代艺术家与藤铁匠人跨界合作,推出(tuīchū)融合雕塑、装置艺术的创新作品,并在景区设立专题展区,展现(zhǎnxiàn)传统工艺的现代(xiàndài)艺术表达,用艺术点亮乡村之美。
在安溪县金谷(jīngǔ)村,艺术家陈文令设计打造的金谷溪岸文艺村,已成为福建省乡村“五个(wǔgè)美丽”建设的典型案例。他本人也获评文化(wénhuà)和旅游部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。
6年前,北京大学考古队在安溪开展冶铁(yětiě)遗址考古研究时,村民余庄林(yúzhuānglín)成了“地陪司机”兼安溪话“翻译”。在与北大考古学者的交流中,余庄林逐渐掌握了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历史地理因素、当地冶铁工匠家族的兴衰史以及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奥秘,能够为(wèi)游客娓娓道来(wěiwěidàolái)。
2021年,“泉州:宋元中国的(de)世界海洋商贸中心”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安溪(ānxī)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成为泉州22个世界遗产点(diǎn)之一。余庄林也因此成为冶铁遗址的文物保护员和(hé)讲解员。他说,冶铁遗址向公众(gōngzhòng)免费开放,并常态化开展公益讲解服务,已成为研学旅游的热点。
作为(wèi)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县,安溪(ānxī)坐拥3处世界级文化(wénhuà)遗产。这些非遗瑰宝既是安溪的文化根脉,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,为这片土地(tǔdì)带来了源源不断的“流量”。2024年,安溪县接待游客超906.79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达107.08亿元,其中,茶文化旅游占比近(bǐjìn)半。
对于闽南理工学院学生谢怡婷来说,经过4天的安溪(ānxī)(ānxī)之行,这些数据变得具象化了。她亲口品尝了茶饮、亲手制作了茶点,还上手编了竹藤编,切身感受了安溪非遗的魅力。而(ér)她更感慨的是,年轻人在安溪文旅事业中的投入和热爱,正是这些文化存在(cúnzài)的意义。
(吴霞、王梓阳对本文亦(yì)有贡献)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